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 新闻动态 > 正文
新闻动态

王毅讲解学术工作中的“真问题”“伪问题”

来源:动态信息 发布时间 : 2008-01-02 点击量:

(摘自广外新闻网)6月14日下午,由中文学院承办的第三场“著名教授论坛”学术报告在北校区图书馆多功能报告厅举行。报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兼文学所《文学遗产》特约编审王毅研究员主讲,主题是:学术研究中的“真问题、假问题”与“活材料、死材料”。中文学院院长陈飞主持了报告会。人事处处长方迎生代表学校向王毅赠送了纪念品。

王毅首先解释了他提出有关真假问题,活死材料这个主题的背景。一.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读书学习所运用的技术手段有了巨大进步,涉猎广泛学术资料和掌握学习方法所需要的时间比以前要短得多。但是,现在研究者所能调动的资料很丰富,所以要学会在学术资料的浩瀚海洋里不迷失方向。二.长期以来,我们这一代,甚至更上一代是在知识体系不完整,残缺不全甚至相当萎缩的情况下进入学术研究门槛的。三.现在,知识评价体系和标准不稳定,不成熟。

接着,王毅主要针对中国制度经济与古典诗歌做了详细的分析。

一.中国赋税制度特点与历代诗人的“唯歌生民病”情结。

一直以来,学者们都是从文学史和历史学的角度来研究杜甫诗的贡献。其实,杜甫的诗歌也具有对中国制度文化表现的空前深刻性。《少年行》:“莫笑田家老瓦盆,自从盛酒长儿孙。”跳出传统的思维模式,从制度经济学方面来看,农民用已经使用三年的老瓦盆来接待贵客,揭露了农民商品消费额度之低,几乎接近“0”这一经济现象。在中国,农民是经济的最主要支撑者,但是农民除了延续生命的最低物质满足之外,很少有像样的物质消费的可能。(“耕作之家,终岁勤动,不过仰事俯育之资。”)这在经济史,社会史中,最普通的一个现象,即农民的“绝对贫困化”。其实,中国农民进入市场比欧洲早得多,但与欧洲不同的是,中国的农民进入市场不是为了进行商品交换,依靠市场经营来改善自己的生活,并扩大再生产能力;而是为了交纳官府的赋税或借贷。所以农民进入市场,经济活动的结果是更加落得一贫如洗。(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秋原何处村。)

而西方国家是实行契约税制和协商税制。统治者获得税,要付出相当的政治成本。统治者会倾听纳税者的声音,以争取纳税人的合作。而中国是以泰山压顶之势压迫在“编户民”身上,人民无任何对制度的反抗。

二.以古典文学谈中国城市经济形态和社会“一治一乱”的轮回机制

“欲得富,赵着行庄(“行庄”即皇帝住所)美酒佳肴。——宋代民谣

在中国,每一个城市,尤其是大中城市,都是整个权力制度凝结和传导统治权力的网结。城市经济必须依附并服务于权力。城市经济发展的前提是,皇权的巩固和发展。但权力递增阶层消费迅速膨胀,在经济总量基本稳定的情况下,唯有更压迫社会底层和弱势群体,主要是农民。从而,王朝末会出现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共振的现象。一旦城市经济繁荣达到制度承载的极限,整个政治结构和经济结构会同步崩溃,昔日异常发达的经济将随着国民暴动崩溃。所以,从秦汉到明清,中国社会始终跳不出“一治一乱”的社会基本发展定势。(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王毅总结:从汉代到唐宋元明清,经历了巨大的时间跨度,但成千成万作品对制度文明的思考基本没有改变。这就是“活”的资料,贯穿整个历史进程,具有穿透性能力,不仅仅只是局部或点上的意义。而真问题与伪问题的区别在于,看待问题时,不仅要从每一个专业领域视角,更需要有一个进入文明的社会关系的视角。

陈飞院长在王毅演讲后说道:“王老师个性风格独特,并且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做研究,可以避免由于学科划分过细而导致视野狭窄,不仅仅能看到台灯下的物体,还看到台灯以外的光明。在这个报告中,除了告诉我们真伪问题的相关知识,更告诉了我们什么是真价值与伪价值。”

王毅研究员相关介绍:

王毅,1954年生,198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兼文学所《文学遗产》特约编审。曾发表中国哲学、文学、史学、民间宗教、古典园林、造型艺术、“文化大革命”研究等方面的著述数百万字。近年主要从事对中国皇权社会晚期制度形态的研究,已经发表的一系列相关论著,内容包括对下列问题的说明:中国传统社会的法律制度、法权关系、法哲学、行政权力运行方式、制度结构的演变机理、国民政治诉求模式和社会行为模式、“权力经济形态”及其法理基础、赋税体系的特点及其演变方向等等;尤其注重说明:中国传统政体与宪政政体的制度分野。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