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 师资科 > 正文
师资科

【特别策划】6位访学归来教师谈国际化

来源:师资科 发布时间 : 2012-07-09 点击量:
在世界经济大开放、大融合的背景下,全球社会信息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对传统教育和教育手段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我校一直坚持与国际接轨,并一直向教育国际化的方向努力,力求进一步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充分利用好国内和国际两个教育平台,抢占世界教育的制高点。我校第三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了到2025年建校60周年时,将广外建设成为国际化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的发展目标,坚定不移地走特色发展之路,将教育国际化作为重要发展取向,致力于推进学生国际化、教师国际化、研究国际化、管理国际化,逐步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近两年,我校先后派出多名教师到国外高校进行访学,教育国际化进程正在稳步推进。本期专题采访部分访学回国的教师,了解他们的收获和体会。

完善措施 力推教师国际化

我校第三次代党会上明确提出,坚定不移地走特色发展之路,将教育国际化作为办学特色,致力于推进学生国际化、教师国际化、研究国际化、管理国际化(简称“四化”工程),逐步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一直以来,我校始终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并完善相关制度,力促“人才强校”战略的实施。
为适应学校加大公派出国学习工作的需要,2008年12月,学校成立了留学奖学金管理委员会(简称学校留奖委),旨在整合学校的国际合作办学资源,统筹学校公派出国留学事宜,根据学校发展的需求对教师出国进修进行统一规划、选拔、派出、管理和考核,以实现统筹安排、重点倾斜、合理布局。
据人事处处长方迎生介绍,根据学校的整体安排,目前,学校留奖委选拔的重点是已开设或拟开设学校规划内的100门全英/双语课程的教师。为强化教师英语运用能力,增强学校公派效果,学校于2009年起配套举办出国留学教师英语培训班,至今已举办四期。与此同时,学校进一步加大了教师公派出国支持力度,2012年开设的第四期英语培训班采取全脱产形式,脱产进修期间为教师保留国家财政统发工资和校内岗位津贴。
自2008年留奖委成立以来至今,已遴选出四批共112名教师以学校公派的方式出国研修访学,其中78名教师研修期满回校工作,18人正在进修,还有16人预计在今年下半年派出。方迎生说:“从整体情况看,学校公派出国的成效是令人满意的,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得到了更新和改进,教师的科学研究水平和学术水平得到了提升,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一步加强,教师的国际化视野更加开阔”。他特别提到,2011年,学校留奖委对我校公派出国回国教师进行了评估,在研究生课程方面,共有22名归国研究生任课老师讲授34门研究生课程,其中全英/双语授课率为91.2%,70%的教师课堂评估成绩超过全校平均分。在30名承担本科教学的非外语教师中,都已开设或已计划开设全英/双语课程。 (廖梓彤 崔姗姗)

曾成:打造“国际化课堂教学”的竞争力
2011年8月,商英学院的曾成老师被派往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短期交流进修,并在回国后积极探索教研创新。记者见到曾成时,他穿着印有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标志的紫色polo衫,坐在云山优座的沙发上修改着论文稿。笔者说明来意后,他热情地表示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引进国外经验 创新教学实践
曾成告诉记者,和过去自费和奖学金留学不同,这是他第一次从学校公派平台出国访学,学习目标也会有所不同。曾成认为,此类的跨文化教学体验除了有利于我校各类全英课程教学的国际衔接性,也为商英学院原有校级全英营销精品课程和创新班的营销教学的深度创新提供了新思路。比如,回国后曾成把服务营销的新观念应用于营销教学活动的设计之中,深度关注学生领导力和构建组织学习能力的学习。“过去是教知识,现在是启发学习动机和学习方法。通过促使同学们在学习中主动构建与他人的互动,从而实现知识学习和行为学习在课堂体验上的有机统一。”这是曾成对自创的Lead Discussion这一课堂活动的价值总结。

注重国际化与本土化的融合
谈起教学研究国际化和本土化的融合,曾成认为,通过公派优秀师生出国进修,对在数量和结构上迅速提升我校师生国际化程度是非常必要的战略举措,应按照大学的战略构想坚持走下去。曾成强调,高教国际化品牌构建战略中应注重国际化教学体验服务管理的核心竞争力,而我校在这方面与西方高教强国基本上处于同一起跑线,因而可能具有战略先发优势。
在利用学校公派出国平台提高教师素质这一方面,曾成认为,在选拔教师出国时更应注重教师研究的项目本身及其与学校发展目标的契合度。更重要的是,要进一步规范青年教师进修的申请和过程管理,强化战略性高端性优先发展,譬如加大对博士层次的鼓励,以及对针对跨文化教育管理能力研究的鼓励。
对于我校提出的建设国际化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目标,曾成认为,特色本身可以打造为核心竞争力,并且建议我校择时成立“国际化高教教学管理问题研究中心”,打造课堂、科研与课外生活三方面的跨文化师生交流渠道,借我校国际化战略的东风,率先整合全球资源,积累国际化课堂体验和跨文化教学质量管理的经验,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奠定广外国际化教育服务品牌的国际地位。
(李彤儿)


杜玉平:国际化视野下的本土实践
杜玉平,我校国际经贸学院MIB中心的老师,主教《市场营销》和《国际商务谈判》课程。她曾多次到国外访学,丰富的访学经验使得杜玉平对自身的教学和科研有了更加“国际化”看法,并更注重中西方教学与研究理念的结合。

开拓自身视野
多次的访学的经验让杜玉平深信访学对教师自身有很多益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与国外高校的老师和同学进行互动沟通,了解不同的教学和学习方式,掌握学科研究的前沿或动态;第二,参观不同国家的企业,了解国外企业的运作、管理以及研发机构在关注什么问题;第三,在不同的国度游历,能亲身感受到多元的社会文化,了解国内外市场的实际情况;第四,通过多方交流,增强了跨文化沟通能力和适应能力。第五,要保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平衡。
“洋”为“土”用
杜玉平认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她感叹道,“走出去之后回头看我们国家,才更能看清我们的优势是什么,才感悟到我们需要学习和了解的东西还很多。真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杜玉平在教学时多选用原版教材,但又不拘泥于教材。同时,她采用全英教学的模式,借鉴吸收哈佛、毅伟商学院的案例教学法。她选用案例的原则是:所选案例既要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又要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杜玉平还借鉴吸收了亨利·明茨伯格与传统案例教学相反的“实践教学”思想。开展了一个富有特色的 “移动课堂”。2012年6月9日,杜玉平带领同学们去珠江啤酒厂参观,实地了解了啤酒的生产过程和营销策略。同学们还对珠江啤酒的营销模式进行了理论的提升,为企业提供了一些新的营销的亮点和参考意见。
与国际接轨不一定出国
对于教师出国留学的建议,杜玉平表示,必须要明确出国的目的以及科研计划等。此外,她非常诚恳地说道:“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与国际接轨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出国。如今,网络通讯很发达,可以借助网络平台来学习。还可以尽可能多地参加各种各样的外籍专家学者的讲座。比如,今年就有三次美国福布莱特项目的公开讲座,还有云山学者讲座等。” (吕绿茵)

权立宏:出国访学的沉淀和借鉴
2010年3月到9月,带着为语言学全英开课做准备的预想,英语教育学院副教授权立宏踏上了向往已久的大学——英国兰卡斯特大学,开始了长达半年之久的国外访学。回国后,权立宏把国外先进的教学研究方法与我校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在此基础上进行再创新,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访:英国兰卡斯特大学的学术之旅
权立宏说道:“早就听说兰卡斯特大学是英国十所最佳的研究大学之一,在语言学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学术研究方面的成就也在国际颇负盛名,它独特的研究氛围和学术精神深深吸引着对学术研究颇感兴趣的我。”来到兰卡斯特大学,权立宏定期参加该校语言学系的一些学术研讨会和学术沙龙,而图书馆里丰富的图书和期刊更是给了她食之不尽的精神食粮。权立宏告诉记者:“我最大的收获就是能有整块的时间查阅图书馆的资源,这里有最新的学术文献资料,许多在国内见不到的书籍都可以在这里看到。这种阅读最新的、与自己研究领域相关的学术文献的习惯至今仍在延续着。
鉴:将国外的学术沙龙开展到校内
回到广外,权立宏心心念念的是她在英国参加的学术研讨会和学术沙龙。在兰卡斯特大学,每周语言学系不同研究方向的研究小组都会定期举办学术沙龙,邀请博士生导师、博士生和其他感兴趣的学者参加。主讲人会把他们最新的研究课题和大家分享、讨论,这样既把新的研究方法和思想无偿分享给他人,也可以在讨论中使自己的研究变得更加成熟,甚至能成型发表。“这种学术交流方式特别好,回来后我也和同事交流了我的感受。现在,我们英语教育学院设立的研究中心开始也搞定期的学术沙龙,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另外,出国前的预想也得到了实现,权立宏归国后,运用她的访学所得,为教育系的学生开设了“教育语言学”课程。

思:教师、学生都需跟上“国际化”步伐
权立宏认为,作为老师,要平衡好科研和教学关系。她以自己亲身的经历告诉记者,科研与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她努力在教学中发现问题,以此作为科研选题,又将研究后的成果尽可能地反馈和运用到教学当中。近几年学校跟国外多所大学有了不少合作项目,使得更多我校学子能以交换生的身份出国学习,这对我校学生无疑是一个开阔眼界的机会。对于我校学生,权立宏肯定了他们的好学和对新事物的敏锐度,同时希望他们能多些课余阅读,而不是单纯埋头于自己专业的学习,应该注重提高人文学科的素养,开阔自己的国际化视野,短期内这对他们争取到国外大学交换生的名额很有帮助,而从长远来说,这对他们未来的职业规划和发展也很有利。
(陈佳莹)


黄红桃:从多方面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作为一名计算机学科的教师,黄红桃出国访学,主要有两方面的考虑。一方面是可以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尤其是英语听说水平,另一方面是帮助自己了解国外计算机学科的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并借鉴其先进之处。

黄红桃认为,我校信息技术类学科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教学方法上是十分有必要的。就信息技术类学科而言,国外,尤其是美国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他们所采用的教材、实验环境、教学方法都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之处。
教材——国内很多大学采用的中文教材,多是借鉴国外教材,甚至直接就是将国外教材翻译过来,导致了教材存在一定的落后性。但是,目前很多学生的英语水平还不够好,直接使用原版教材又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教材采用部分中文、部分英文不失为一个较好的方案。
实验设备——哈町大学的计算机学科排名在美国并不属前列,甚至可以说是相当靠后。然而就是这样一所大学所用的实验室电脑设备也比我校先进。哈町大学的大部分机房安装了Mac操作系统,或者是Mac、Windows都安装。所开设的课程包括“ndroid系统之下的应用开发”等前沿的课程。我国大学目前绝大部分机器都只是安装Windows,当中既有历史现实的原因,也有不注意更新系统的主观因素。
教学方法——出访前,一直以为国内学生是所谓的“考试机器”,去了美国才知道,那才真是考试大学——每次上课有quiz,每周有test,每个月有examination,期末还有final examination,此外,通常还会有presentation任务,program(编程)任务。相比之下,国内学生的学习就轻松很多了。我校一直重视教学质量,特别是近两年开展各种教学改革,加大改革力度。将来同学们的学习压力一定会比现在大,这是好事,学到了真本领,一技傍身好闯天下。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黄红桃坦言,这次的美国访学使她收获了很多。“在课程建设上,我将会借鉴国外的方法,改变以往上课老师说得多,学生做得少的做法,更多地布置学生作业、任务。通过测试、任务,推动学生自主学习。”而在学术研究方面,黄红桃表示目前正在和美国的计算机公司合作开展云计算方面的研究。 (徐芳)

严修鸿:开放五官与内心 体验文化之异同
2011年春,严修鸿前往英国的中央兰开夏大学访学。他说:“每个人的长相其实差不多的,但每个人的经历与思想境界却千差万别。不同的人生经历中塑造了不同的人。”作为中文学院一名从事汉语方言学、汉语音韵学、对外汉语及普通话教学研究的学人,严修鸿坦称,自己的经历就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跨文化体验的过程。

2011年2月到4月,严修鸿抓住一切机会在学校内去旁听观察相关课程,他认为,只要是对见识文化差异的地方,他都尽量去听,甚至包括一些专为学生临时实习而开展的英语教学课他都积极参与。他说道:“这半年的访学经历受益匪浅,英语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能更好地理解国外的教材,并且在课堂上引用更多的跨文化案例,采用外语材料。此外,关于对外汉语教学在国外的开展情况,也获得了一些的有价值的信息。”
4月中旬到5月,英国大学课程结束了,他开始了在旅行中学习文化的经历。苏格兰、伦敦、曼彻斯特……严修鸿表示,自己开放了全身感官细胞去体验英国文化。为了更好的深入当地生活,在访学期间严修鸿有意地选择了和英国本地人住在一起。房东Karl先生是一个绅士,他介绍,房东曾带他去很多具有英国文化特色的地方,包括勃朗特姐妹的故乡,甚至参加了世俗人文主义者协会(一个反对宗教的组织)举办的辩论会,从中他深深体会到了英国文化的自由和开放。
严修鸿强调,如果没有亲身经验,在文化教学上始终是隔了一层距离。但是如今他“呼吸过那里的空气”,与当地人交流过,在课堂上就有更多真实的体会与同学们分享。严修鸿还说:“柏杨曾经在《丑陋的中国人》一书中提到国人在公共场所音量过高。我在英国生活一段时间发现国外人们的音量确实比我们小,这可能跟他们的教堂的严肃静穆的氛围和房屋内在的木质构造有关。这些东西没有亲身经历是不能确切体会到的。”
目前,我校国际化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对外交流合作的项目越来越多。对此,他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他认为,在我校与国外的交流方面,可以增加合作高校的数量,让教师可以选择前往不同的国家和语言区。同时教师的外派间隔期在师资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可适度灵活,除此之外,我校还可以在校园建设上多加入多语言标示,营造国际化氛围。 (李姝)


吴云霞:国际化不仅是硬件上的国际化
教师国际化是高等教育国际化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教师在国外高校留学访学期间应如何抓住机会,更好地提升自己的问题,曾往英国兰卡斯特大学进行访学,现任教于我校留学生教育学院的吴云霞老师向记者阐述了她的观点。
国外的导师在与学生交流时有着一套独特的方式。回想起与导师的第一次见面,吴云霞微笑地说道,“我的老师提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我的研究兴趣,在对我进行了充分了解后才给我推荐相关的阅读材料,而且她鼓励我保持自己的问题意识。我读完她推荐的学术著作后,她还邀请该书的作者与我见面,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她让我觉得学术是可以不断攀登的高峰,而且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不断鼓舞你、支持你。”回国后,吴云霞也一直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想法”的原则。从本科中文系毕业到研究生时期研读中国文化史,再到攻读人类文化学博士学位,吴云霞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情有独钟。她特别希望可以向他人详尽地介绍中国文化的传播与变迁。为此,她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搜集与实地考察,深入到当地人的生活中去做研究。“英国的人文学者十分注重第一手资料的搜集,他们经常要求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从细微处出发,深入研究问题。事实上,很多有价值的文化传统不仅仅留存于文献,而且保存于民间故事等口头传承以及生动的民俗活动中。”吴云霞说道。
谈到教师应如何抓住公派访学的机会,更好地发展自己,吴云霞表示,关键是要做到三点。一、每个老师应该事先制订好自己的研修目标和计划;二、充分了解进行访学的学校的专业方向和学术氛围;三、及时与导师建立交流。她特别提到,到国外进行访学的时间是非常短的,只有做到准备充分,才能有所收获,有所提高。而对于我校的国际化建设方面,吴云霞则认为,可以更多地借鉴国外高校的经验,特别是在处理留学生的住宿等生活设施问题方面,尽量提供力所能及的管理与服务,让人真切感受到中国的礼仪之邦的特色。同时,学校应该组织更多面向全体学生的活动,如各项表演、比赛和奖学金等,为广大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舞台,让他们感受到自己也是其中的一份子。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与当地人对话”等真实的参观访问活动,让留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社会文化,而不只是停留在表面。
“学校的国际化建设,不仅仅是硬件上的国际化,还应该是让学生从更多的角度去理解各自的文化,营造活跃的校园氛围,让思维更加开阔,教学理念更加多元化。在遵守原则的前提下欣赏彼此间的差异性的宽容精神是不同文化共存的根本,我们应以这种姿态去研究和应用文化间的差异,从而营建‘和而不同,相互融汇’的国际化校园。”吴云霞补充道。 (廖梓彤)


专题策划:校报编辑部
图 片:受访者提供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