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 新闻动态 > 正文
新闻动态

党纪学习教育 || 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三重人学意蕴

来源: 发布时间 : 2024-06-24 点击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的确,从大航海时代开启的人类交往、生产、消费的历史进程来看,现代化从本质上就是“人的现代化”。如果离开人的现代化去谈中国式现代化,就偏离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出发点、支撑点和落脚点。人的现代化,不仅是推动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也是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人的创新实践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源泉

马克思曾指出,“只有在现实的世界中并使用现实的手段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以人作为主体开展创新实践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源泉。

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资源。人是创新实践的主体,推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归根到底要靠高水平创新型人才。这就要求我们更加重视人才自主培养,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人才强国战略,努力培养一批具有世界顶尖水平的高素质人才。要让人才在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更好为人才的成长发展提供更好、更充足的物质条件。因此必须充分落实发展是第一要务这一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

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也同样容易滋生奢心妄念,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躺平”思想等。这就要求在人才教育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环境,形成崇尚科学、崇尚创新的新风尚,让更多的青年树立创新志向,追求更高科学真理,注重人的创新思维培养,为人才战略提供必要的战略支撑点,为人才制度制定、实施落实等提供可靠支持。

当今世界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科技竞争。尽管中国是人口大国,但人口素质仍与已实现现代化的资本主义国家有差距,创新是否能够转化为中国发展的动力成为亟须解决的问题,因此必须坚持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的评价标准,全面准确反映创新成果实际运用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贡献。要与国家发展重点领域接轨,将“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创新发展的关键,加快建立人才评价机制,为各类人才的科研创新提供充分保障。

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基石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富有的人同时就是需要有人的生命表现的完整性的人。”从这一论述可以看出,“富有的人”应是全面发展的人,而非只拥有狭义物质财富的人。以人工智能为特征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到来,既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条件,又使人的全面发展受到挑战,如人工智能是否会取代人类、人类的文化形态是否会越来越单调、人类文明何去何从等问题亟待解答。必须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提高人民精神文明程度,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丰富人的精神世界要解决人的观念问题。观念问题主要包括人的价值观与道德观。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我国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理想,强调国家、社会、个人三者的利益统一。这意味着个人利益的实现是在追求国家富强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实现的,个人的前途命运是要融入社会中才能实现个人人生价值。人的现代化的实现就是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强大精神文明凝聚中国力量。公民道德修养是人的现代化的外在表现,要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把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作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的着力点,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入魂。

丰富人的精神世界要促使人的思维方式现代化。要以中国式现代化促使人的思维能力现代化,关键在于人们能否正确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解决问题,冲破传统思想观念的阻碍和束缚,以新发展理念指导人的工作生活,以科学思维方法转变发展方式,如在经济上以新质生产力理论为指导推动高质量发展,在政治上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在文化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生态建设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最终实现人的思维方式的现代化。

丰富人的精神世界要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离不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供给。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因此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必须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提下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文化产品的发展与转化,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品牌文化;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发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创新文化传播方式,通过各种文化载体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世界传播。

人的现实需要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归宿

马克思曾言:“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社会发展目的不是技术崇拜,而是让人们过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美好生活。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未来共产主义追求的最终目标就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避免资本凌驾于人的本真之上,避免人的现代化变为物的现代化,避免人被异化为“单向度的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始终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推进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这就要求通过发展来提高人的生活品质,以人的现代化体现技术进步的价值归宿。

技术进步推动生产对象新质化,为人类进行现代化活动提供基础。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关系的不断变革,个人能够拥有并能满足自身需要的物质资料将会越来越多。因此,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就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是解决人民急难愁盼的问题的必由之路。只有重视民生福祉、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才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主要目标与重点任务。在以新质生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今天,现代化的生产对象应追求生活环境的舒适与美化,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切实加强生态修复监管,确保环境保护政策落到实处,在全社会范围内大力弘扬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着力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


转载自《南方日报》2024年6月24日


关闭